鸦片战争标志着西方科学革命和民主革命以后建立的资本主义文明打败了中国大一统封建主义文明。
但是,进一步分析上述情况,所谓的当与不当仍然是一个模糊的不确定概念。苏力先生指出:无论我们的法律原则的表述或法律教科书对这一原则的表述或阐释是否改变,只要采用抗辩制,那么我们的这一司法原则就实际上将会发生或正在发生重大变更。
但是什么是唯一正确的判决呢?这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相对概念。德沃金又对哈特所承认的有限的法律不确定性提出反驳,他认为,哈特仅仅把法律归结于法律条文是一个错误。它坚持法律的确定性和结果的唯一性。只有对人们的行为特别是法官的行为进行实际研究分析,人们才能发现现实规则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令人吃惊的出入呢?现实主义法学的一位干将,主张事实怀疑论的弗兰克认为:1.事实需要通过证人来确认;2.证人的记忆力则是有限的;3.法官对证人证言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证人和法官的个人因素的影响,因此法律上认定的事实与实际中的事实总有一定的距离。
除了法律条文外,法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还包括法律原则。在西方法律体系中,基于司法独立的原则,错案概念基本上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要认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使我国法治实践同发展的战略目标相适应。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当务之急。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要不断强化法律制度意识,引导社会主体自觉尊崇法律,严格执行法律,坚决维护法律。
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任务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五)建设高素质法治队伍和抓住关键少数 完成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研究谋划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常规任务:为五大建设与一国两制、人类命运共同体、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前夕对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的批示中,首次提出法治中国建设的命题。如果没有这些必需的条件和保障,法治中国也建立不起来,因此要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建设法治中国首先要有法可依,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进入 江必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法治中国 习近平法治思想 。四个善于包括:善于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法治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消极不作为、乱作为、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问题,这就需要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对此,我们要树立清醒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努力完成法治中国建设各项基本任务。制度现代化的目的在于通过改革和制度构建,克服国家治理的缺陷和不足,为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法治中国建设任务还涉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系统性、体系性工程,工作任务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三、完成法治中国建设基本任务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法治时,更多提到的是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论述。建设法治中国,要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有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就要保证其得以实施,即要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五)急迫任务: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要加强对法律制度执行的监督,通过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异议、复议、诉讼、申诉等正当程序监督法律的实施。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更好地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明确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任务,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三)坚持统筹兼顾、整体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形势、看待问题、谋划布局、部署举措时,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整体谋划、统筹推进。
完成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要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支持两岸法学法律界交流交往,运用法治方式捍卫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 完成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强调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促进科学执政、依法执政。这一总任务涵括了法的创制、实施、监督、保障等法治运行全过程以及管党治党领域。2020年12月,中央发布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描绘了十四五期间法治建设的蓝图,并对到2035年要实现的法治目标做了详细的描述,建设法治中国的总体目标至此得以正式确立。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法治具有国之重器的威力。
(四)重点任务: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完善涉外法律和规则体系,补齐短板,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体系,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可以概括为三个统一和四个善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中和纸面上,而要想方设法将法治中国建设要求落到实处。
完成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规治党、依法治政、依法治军整体谋划,坚持国内法治、一国两制法治、国际法治有机统一,坚持区域治理、条线治理、基层治理统筹安排。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围绕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加快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
后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都提出了法治中国的命题。要把厉行法治作为治本之策,把规矩立起来、讲起来、守起来,真正做到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题主线 建设法治中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题主线,也是其目标指向。建设法治中国,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立法、制度、政策,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三)根本任务: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进制度现代化,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制度设计、创新和执行,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符合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更加符合国家治理的规律,更加契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国家治理活动的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一)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